针对旅拍、水上运动等 多全国黑料网:覆盖全国的黑料事件与吃瓜热点全解析规范文旅业态
针对旅拍、沉浸式体验、水上运动等存在的问题,一些地方出台举措
规范文旅业态,让暑期游玩更安心
核心阅读
暑期,文旅市场生机蓬勃,多元文旅业态持续点燃游客的游玩热情。然而在热闹背后,低价套路、占道经营、监管盲区、安全隐患等问题不仅影响游客体验,还不利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游玩舒心尽兴,让期待不落空,是游客的心声,更考验着治理的智慧。
本想用旅拍记录旅途美好,最后成了糟心的维权拉锯战;密室逃脱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拉动文旅消费,同时“任性发展”给监管带来难题;海上卡丁船、海上飞人、游船出海……水上运动紧张刺激,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如何规范文旅业态,让暑期游玩更安心?
旅拍
分区管控与预约限流并行
暑期,浙江杭州市民陈欣蔚被外地景点附近一家旅拍工作室的“299元古城写真套餐”吸引,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不断引导她加钱升级服装和道具。最终高达1800元的账单,让她越想越气。
同时,其他游客旅游体验也被影响——摄影师霸占着绝佳拍照位置让别人“无照可拍”,一行人大包小包挡在路上,影响正常通行……
旅拍如何规范管理?谁来守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在浙江,一些景区已经开始探索。
2023年,杭州西溪湿地景区率先出台《商业拍摄管理须知》,将拍摄区域划分为免费区和收费区,实行预约制和限流管理。
“商业拍摄需提前一天电话预约。”西溪湿地相关工作人员说,收费区域的商拍需在拍摄当天支付管理费,并凭有效证件换取商业拍摄许可证。每个收费商拍点每日限10组团队,避免过度占用公共资源。
管理须知对商业拍摄也有了明确的界定:携带多套服装、道具或灯光设备等大型专业摄影器材的拍摄活动被视为商业拍摄。普通游客使用单反相机或手机拍照不受限制。“出台管理须知是为了减少商业拍摄对游客正常游览的影响,避免热门景点被长期占用。”西溪湿地相关工作人员说。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中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景物周围圈占摄影、摄像位置,不得向自行摄影、摄像的游客收取费用。
杭州市富阳区的桐洲岛枫杨林景点曾经存在商拍服务收费标准不统一、管理混乱的现象,当地纪委监委督促村集体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并公示,整改后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改善了游客体验。
位于杭州市龙游路上的武林夜市,距离西湖景区仅百米之遥。武林夜市一家旅拍店铺的摄影师小李说,他们一般会在西湖圣塘景区取景拍摄。“以前我们会去西湖核心景区断桥边拍摄,现在不去了,会有管理人员维持秩序。”对此,小李表示理解,有的旅拍团队一个景点拍半小时,耽误其他游客拍摄;旅拍团队多,也容易让本就拥堵的景点景区更加拥堵。
“西湖是属于所有游客的,我们希望商业拍摄服务能为大家的旅程锦上添花,而不是带来困扰。”武林夜市管委会总经理叶连忠表示,目前夜市管理范围内共有3个商业拍摄服务商家,拍摄价格普遍在250—300元之间。作为运营管理方,夜市管委会的工作就是持续引导商家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和价格虚高等现象。
旅拍行业想要健康发展,既需要景区的精细化管理,也离不开行业自律与游客监督。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袁哲认为,未来,各地可借鉴“分区管理+预约限流”的运营模式,同时加强执法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推动旅拍行业真正成为文旅产业的新兴亮点,而不是影响游客体验的“绊脚石”。
沉浸式体验
部门联动构建全链条监管
“这里原先是一个仅有数十户人家的小村。一天夜里,突发大火……”在山西晋城市城区无色城天启室内活动体验店,跟随着主持人的叙述,晋城市民薛靳鑫和几个朋友的思绪穿越时空,逐渐代入角色。
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一科科长李小江介绍:“近年来,密室逃脱等沉浸式体验文旅新业态在拉动文旅消费、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野蛮生长、任性发展等问题。”
“文化市场具有跨领域、跨行业的特点,以前各部门没有实现数据互通,我们很难及时精准掌握一些新企业、新项目、新节目的情况,对一些隐患难以做到提前预警,更多是被动响应,而不是主动治理。”李小江说。
今年来,为破解传统监管中存在的审批、监管、执法脱节问题,晋城市建立由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城区文旅局、城区行政审批局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通过定期会商、线索移交、案件协查等方式,形成“一处发现、多方联动”的执法格局,构建“信息互通、执法联动、审批协同、属地兜底”的市区文化市场全链条监管体系。
打破信息壁垒后,在天启室内活动体验店成立初期,晋城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及时发现其多项制度不健全、未取得备案证、未建立限入标志及适龄提示标识等问题,帮助商家规范经营。
为加强监管,晋城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协同城区文旅局、城区行政审批局为企业办理备案登记,同时,对企业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诚信经营等进行常态化巡查监管,督促企业建立“经营、管理、服务”规范,健全安全生产自查制度及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合法依规。
“大部分密室逃脱的商家开设在商住两用房屋或综合性商场内,装修材料、可燃道具、密闭环境等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可能有疏散指示标志位置不合理、无应急照明设施、灭火器数量配置不够等问题。”李小江介绍。
在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副院长马慧强看来,“沉浸式”概念在文旅、演艺、展览、商业等领域已经成为吸引流量和促进消费的新引擎。但行业中部分沉浸式项目,存在篡改历史、内容低俗空洞、服务灰色擦边、恐怖主题导致顾客应激障碍等问题。
马慧强建议宣传、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制定内容分类分级指导方案和技术伦理指南,同时注意沉浸产业内容创作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视。
水上运动
构建“海陆空”立体保障体系
应对旅游旺季,景区安全是头等大事。“做好海上救护,抓好旅游安全,一刻也不敢放松。”山东日照市万平口景区安全负责人说。
作为城市“会客厅”,万平口景区暑期人气持续飙升。依托优质滨海资源,海上卡丁船、海上飞人、游船出海、龙舟体验等多元业态火热出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为保障游客安全,万平口景区与日照市公安、消防和医疗机构建立“统一调度、三位一体、联防联控”的24小时监控和处置机制,联合成立阳光海岸救援站,配备冲锋舟、救生机器人、无人机巡航系统等装备;在景区6个浴场配备救生员20名、瞭望员12名、岸巡员12名;组建日照世帆海上公益救援队,配备30名专业救生员、9艘中小型高速游艇、80艘训练队冲锋舟,全面整合专业消防力量与景区安保资源,构建“海陆空”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实现对重点海域的全天候监控与快速响应。
8月初,景区在客流密集的如意桥附近配套建成一座安全瞭望塔,视野覆盖1.4万平方米的浴场。“瞭望塔上配备高倍望远镜、喊话器和应急报警装置,3名浴场管理人员实行两班轮岗制,并在关键位置投放救生浮标绳,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游客可第一时间取用,救援人员也能快速抵达。”景区安全管理人员李大伟一边调试塔上的监控屏幕,一边介绍。“现在看到塔上有人值守,岸边有人巡逻,心里特别踏实。”正在沙滩上陪孩子的王女士笑着说。
万平口景区安全负责人介绍,当遭遇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景区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实时关注海浪、风力及降雨情况,一旦达到预警阈值,立即关闭沙滩、浴场等涉海区域,暂停运营所有海上游乐项目,逐一检查船只系泊和码头设施加固情况,并利用广播系统、电子显示屏和巡逻车喊话等方式,及时疏导和劝离游客。救援队伍全员备勤,冲锋舟、救生艇定点待命,消防与医疗力量前置部署,确保突发险情快速处置。同时,景区与气象、海事、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提前获取天气预警信息,动态调整管控措施。(记者 窦瀚洋 郑洋洋 肖家鑫)